此次參與天美藝術基金會的海外參訪,十年之後再度回到卡塞爾和明斯特,對我來說別具意義;從桃園機場上飛機、歷經轉機、落地轉乘火車抵達卡塞爾的十幾個小時,行李丟進旅館一行人就無縫接軌地在看展的路上了。
十四屆卡塞爾文件展:何謂檔案,與重新來過的文本
這次文件展的整體調性和主軸體現了幾個屬性面向,除了橫跨希臘雅典與德國卡賽爾兩地的物理空間距離之外,展覽已不僅止於就藝術家或作品來歸納與討論核心概念,策展團隊也非常用心/用力的將展覽與場館劃分成了十數個地點與單位,讓作品與空間、與時間甚至與受眾建立不同層次的相互關係;卻也因為許多迂迴及冗長的作品類型,回饋的評價非常兩極甚至接近晦澀難懂,但若以中心概念與希臘/卡塞爾兩地劃分來看的話,仍可以見得策展核心所靠攏的近年檔案熱潮趨勢、歐陸難民困境與經濟之於文化歷史的影響等變動( 如 Miriam Cahn 關於戰爭、身體、傷痛黑暗的素描及繪畫作品,以及 Pope L. 無所不在重組在地歷史、文化、傳說等片段的呢喃耳語、亦或 Daniel Knorr 不斷冒煙的高塔,都在在引導觀眾進入那隱隱作痛的不安全感裡頭 )、還有對於希臘美學形式思想-西方文明的根基的當代再思考等等( 如 Fridericianum 場館裡一字排開以石膏翻模取得書本頁面凹痕的雕塑作品、喪俗博物館裡雙人藝術家組合以「暫時性」的雕塑模仿消弭人-環境-物質之間關於永恆「時間」的思考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現實生活是藝術的泉源,藝術必須從現實生活中出發,再加以提煉萃取,概括出事物的內在本質,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精神風貌」,所以也樂見此展許多創作/計畫/選件上,回到人類學方式的哲學思辨,並重新創造了文本,如 Abel Rodriguez 在 Palais_Bellevue 和自然博物館一系列觀察洪水與熱帶雨林樣貌的繪畫,還有1950年代卡塞爾文件展的初始到1970年代移民潮過所聚居的維多利亞廣場中繼站,Rick Lowe 在希臘展區開始的「Victoria Square Project ( 維多利亞廣場計畫)」是這次文件展串連面向廣泛並橫跨兩地歷史與當下的文化脈絡作品,平實地以社群聚落( community )、工作坊( workshop )與社區報 One to one 作為種種討論發生的組織網絡,串起了看似遙遠的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