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離開抵達北京的第一個夜晚,飯店大片玻璃窗外的霧霾讓人看不見遠方的大樓、近處的建築物與植物們,心裡意識的累積像是在上海所見以及中央美院這次展示的Anselm Kiefer畫作,在霧霾的夜晚直視自己內心的孤獨。
於北京UCCA展出《瀟湘八景》的藝術家郝量,在同一時間也能在上海龍美術館看見他所參與策劃的「敏行與迪哲–宋元書畫私藏特展」,不只展現了宋元時期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社會風貌,就算放到當代世界觀看,也能找到眾多當代元素而引起共鳴。我也從與郝量藝術家的訪談中,感受到在他作品裡頭所潛藏的、內化過後的策展思維和視覺語境相互引發「共鳴」的想法,傳統藝術作品的現代性必須通過「轉譯」來重新發掘,藝術家關注當下語境,並將文本、藝術史、繪畫質感視為當代藝術工作範疇的一部份,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這七天的行程裡從策展、個展和面對面談話等不同面向看見藝術家郝量源源不絕卻又彼此連繫的豐富思維。
從北京麥勒畫廊所展示的李鋼個展與上海東畫廊的張如怡個展《對面的樓與對面的樓》,也能看到有趣的對應關係,作品各自展現了對於社會群體的現代移動狀態以及被社會所塑造的個體在面臨現實生活之際的暫停狀態,在他們作品裡頭出現的石膏或是水泥材質,都充滿了身體性的表達。
這次行程我特別關注在藝術家如何自我闡述以及內化過後展現在作品上的策展思維和身體性等展演特質,當代藝術在走向自由的、不受侷限的道路上,能啓發我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去生產知識,而非擁有多少知識,身體之行–林中路,這是一趟與谷先生一起求“真”的旅程,也以此心得獻給這次一同旅行的夥伴們。
Frankfurt am Main 2017. 01.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