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和多數人一樣,本來天真的以為這將是一個短暫稍離台灣工作現況的短暫藝術旅程。然而《2016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第三站-上海、北京》這一趟天六天五夜的日程中,十二月的上海、北京著實地考驗著我們這群年輕人的體耐力,然而每天滿滿的參訪行程以及深入的討論活動,卻也讓團員們除了本身對藝術的熱情外,仍需要多那麼點意志力才足以抵抗寒冬下的低溫,每日超過十二個小時的歷程,遂成為這趟參訪回憶中最深刻的共同體驗。上海、北京與台灣沒有時差,然而其實對於從事藝術創作的年輕創作者而言,我們卻鮮少有機會實際且深入地踏查這個鄰近我們,看似熟悉卻顯得陌生的文化環境。此行活動看起來相當的豐富,但我想目的其實很簡單。天美基金會所做的即是透過一個平台讓台灣的藝術家有機會出走去看看藝術在世界的轉變,作為一個藝術家(不僅是當一個台灣藝術家)我們該如何在轉變的時機與變動中與藝術世界共處。 這次的參訪計畫主辦單位的安排大致可分成幾個方面:美術館機構、非營利空間、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在我們走訪了各式的藝術組織並與該單位的代表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對話,作為一個見習者我將就這個架構下,揀擇了我個人些許值得提出來與讀者分享的參訪地點與觀點以作為此行的參訪心得分享。 2016天美藝術基金會贊助《台灣當代藝術家海外參訪計畫》 九位藝術家與谷浩宇先生合影於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美術館。
上海外灘美術館正展出「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回顧展」 Felix Gonzalez-Torres《無題(金)》1995,串珠和懸掛裝置,尺寸可變。 上海雙年展中位於煙囪的特殊場域裝置,強烈的光線隨著不斷變化的巨大的池面反光迴旋其中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維沙 ·達爾 Vishal K. Dar《馬爾殊-暴風神》2016、含束光燈和反光池,特定場域裝置。 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結合著舊時代運送煤炭車的水泥結構,組造而成的建築體造型格外特殊搶眼。 余德耀美術館在展廳規劃出佔地1000平方米的空間,展出安迪‧沃荷《影子Shadows》是該組件歷年來最大展示尺幅紀錄。 Andy Warhol《影子》1978–79,壓克力畫布, 193 × 132 × 2,9 cm(單張)。
英國藝術家於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於喬空間的個人現地製作項目「Understanding」。 木木美術館內沃荷的裝置作品《銀雲》一顆顆如枕頭般的銀色氣囊輕輕地漂浮在展覽空間中, 觀眾可以隨地在這些雲朵中觸碰、移動。Andy Warhol《銀雲》1994,裝置。
瑞典藝術家Nina Canell於Leo Xu Projects的個展「反射學Reflexology」作品之一, 有趣的將個人的舊鞋底鑲坎入現地空間的地毯之中,在鞋底的凹痕裡顯見了外力於身體的反射關係。 上海藝術家張如怡於東畫廊個展「對面的樓與對面的樓」, 展出其主要以混凝土為材料的多項現地製作裝置。 李剛於麥勒畫廊Galerie Urs Meile的同名個展,藝術家以廢棄的鍋壺混合石膏與髮絲, 組合而成畸形的雕塑並取名為《甜點》,巧妙地涉指了勞動者於社會階級中的主客關係。 佩斯北京Pace Beijing正展出李松松的個展「北海」,極其明亮均白的展示照明,搭配著曲折的 高低平台穿透著整個展場空間,讓每一個角落觀賞藝術家的作品都呈現出多重交互的空間性。 已故的廣州藝術家陳劭雄於博而勵畫廊Boers-Li Gallery的紀念展,該展中很有系統地編整, 詳見藝術家自80年代以來致力於繪畫、攝影、裝置等實驗藝術的多元企圖。
與藝術家劉野一日於北京798的午茶對談。 藝術家仇曉飛分享著如同童年記憶般的寶藏盒子《黑龍江盒》(2006)個人畫冊。 胡曉媛工作室一角整齊羅列的各色動植物標本。 王光樂工作室充滿著藝術家閑靜地召喚以及對他對時序緩慢堆積的優雅。 陳飛創作之餘獨好漫畫公仔蒐藏,著實地展現這位八零後年輕世代獨具的生活情調與美感。 藝術家郝量的工作室格外潔靜雅緻,一如他所展現出來文質彬彬,內斂且自律的性格。 李松松於798工作室內隨手拿起弓箭,分享起他將近期結合「劍術」的繪畫創作。
此行參訪藝術家左起林奕維、許尹齡、黃至正、林郁珮、簡翊洪、陳松志、 許聖泓、汪紹綱、王連晟,活動首日抵達上海浦東機場合影。
|